半乳糖血症

半乳糖(Gal)是乳糖的一种成分,乳糖又是婴幼儿的重要营养成分。半乳糖也参与人体许多糖蛋白、糖脂和黏多糖的组成。半乳糖首先在半乳糖激酶(galactokinase,GK或GALK)的催化下经磷酸化生成半乳糖-1-磷酸,进一步在半乳糖-1-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作用下,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(UDPG)发生糖基交换,使半乳糖-1-磷酸变为葡萄糖-1-磷酸,再经变位酶作用生成葡萄糖-6-磷酸,参与进一步代谢。糖基交换的结果使UDPG变为UDPGal,后者可经UDPGal-4-差向异构酶的作用重新变成UDPG。与Gal代谢有关的GK、尿苷酰转移酶、差向异构酶均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,其中任何一种酶的遗传性缺乏均导致半乳糖血症(galactosemia)。因半乳糖代谢障碍,导致半乳糖累积在晶体内,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变成半乳糖醇(galactitol),后者被认为是引起白内障(与甲醇一样)和脑水肿的原因。

本病最早于1908年由医生冯·吕斯(Von Ruess)首次发现。据美国新生儿筛查结果表明,半乳糖血症的发生率约为1:60000,美国每55,000新生儿检查出患有典型的半乳糖血症,亚洲人相对较低。引起半乳糖血症主要为GK缺乏症(galactokinasedeficiency)(MIM230200),又称II型半乳糖血症,因其于1965年首次报道,较尿苷酰转移酶缺乏症(I型或称经典型)的发现(1956年)晚。差向异构酶的缺乏导致半乳糖血症III型。

半乳糖血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,影响人体分解被含半乳糖的食物(在牛奶和其他乳制品中发现)的能力。人体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,并将这些糖用于能量。大多数患有半乳糖血症的人缺少一种有助于进一步分解半乳糖的酶(称为GALT)。半乳糖代谢缺陷导致有毒化学物质积聚在身体的细胞中。

【临床表现】

患儿出生后,喂乳汁后几天即出现呕吐、拒食、倦怠、腹泻、失重等,一周后可表现出肝损害和黄疸、肝肿大、腹水等。如不控制乳汁的摄入,患儿数月后出现智力发育障碍,肝损害加重,最终因肝功能衰竭或感染性休克而死亡。GK缺乏症主要表现为白内障(1-2月出现)和假性脑肿瘤。多在幼年期发病。很少出现半乳糖-1-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症(I型)所表现的肝肿大、黄疸、智低、氨基酸尿等症状。生化表现主要为血和尿中半乳糖升高,特别在进食含乳糖的膳食后升高明显,同时因替代途径生成的半乳糖醇或半乳糖酸也升高。

【诊断与防治】

通常测定血和尿半乳糖浓度可作出诊断,分型诊断主要针对II型,红细胞GK酶活性的测定可确诊,但应注意新生儿红细胞GK酶活性较高,以后随年龄逐渐降低。室温下红细胞GK酶活性不稳定,应冰冻保存样品,待测。新生儿筛查一般是测定血半乳糖浓度,阳性者再测定红细胞酶活性。通过测定培养的羊膜腔细胞中GK酶活性,可进行产前诊断。

对于那些有病史的家庭,医生可以通过从胎儿周围采集液体样本(羊膜穿刺术),或者通过取胎儿样本,在女性怀孕期间确定她的孩子是否患有半乳糖血症来自胎盘的细胞(绒毛膜绒毛取样或CVS)。

半乳糖血症的早期发现和饮食治疗,可减缓白内障的发生,因此,本病属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适应症。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去除食物中的乳糖和其它含半乳糖的物质。

【遗传咨询】

三种类型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一个孩子必须从父母那里继承一个有缺陷的基因。继承一个正常基因和一个突变基因使得人成为一个载体。载体比正常产生更少的GALT酶,但是仍然能够分解半乳糖并且避免具有半乳糖血症的症状。然而,携带者可以将突变的基因传递给他们的孩子。高危孕妇应限制食物中的乳糖和其它含半乳糖的物质,以减少对胎儿的损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