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多囊肾病

成人多囊肾(adultpolycystickidney)(OMIM173900),又称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(antosomaldomino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,ADPKD),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之一,发病率约为1:1000。该病占世界范围晚期肾功能衰竭病例中的第三位。

至少发现三个与本病有关的基因,其中已明确的是分别定位于16p13.1和4q21-q23的PKD1和PKD2,其表达合成的蛋白分别是多囊素(polycystin)和多囊素2(polycystin2)。与PKD1基因突变有关的病例占85%~90%,而与PKD2有关的只占5%~15%。此外,还发现少数病例与两者都无关,说明涉及到尚未明确的第三种基因。与PKD1病例相比,PKD2病人的病情较轻,发病较晚。

肾囊肿的发生始于所有的肾单位区域。从宫内发育开始,肾囊肿的体积大小和数量随着个体年龄增加而缓慢地增加。疾病早期肾脏的大小可能正常或稍为增大。进行性的囊性变破坏肾脏的结构而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。以肾性高血压常见,并因此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。

【临床表现】

患者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变化,以30~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,一般在35~45岁出现症状,也有迟至70~80岁才表现。当出现症状后,病情可以发展很快。本病通常分为三期:第一期无症状,第二期出现症状,第三期出现尿毒症。最早出现的症状为疼痛,常在腰部,也可在腹股沟。一些患者有背痛、上腹部或下腹部不适。疼痛的原因可能是肾包膜张力增加,邻近器官受压,囊肿出血等。少数人可出现肾绞痛。70%以上患者有高血压,伴高血压眼底变化,半数患者出现血尿。可在腹部或腰部扪及凹凸不平的包块,可误诊为肝或脾肿大。

其常见并发症为结石和感染,也可以并发肾肿瘤;约1/3的患者伴有多囊肝,也可发生脾脏、胰脏及肺部等多囊病变;约半数患者伴有脑动脉瘤。多囊肾患者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,出现尿毒症及相关症状。一旦出现尿毒症,预后极差。

【诊断与防治】

家族史、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提示本病。确诊可借助于X线检查、超声显象或CT检查。B超检查是本病产前和产后诊断的重要方法。多囊肾可以于中孕期以后任何阶段发生,最早作出诊断的病例是14孕周。

通过检测PKD1或PKD2基因的突变可对本病进行基因诊断或产前诊断。对于PKD基因突变未明确者,利用RFLP进行连锁分析,可进行产前诊断。

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。早期控制高血压,及时治疗感染等合并症;晚期正确处理慢性肾功能衰竭。除非有严重感染、出血危及生命或并发恶性肿瘤,一般不切除肾脏。近年来,对本病采用肾移植获得一定效果。应防止外伤引起肾脏出血,设法去除进一步损害肾功能的因素,如防止或及时控制感染。据报道,本病平均死亡年龄为50岁,从发现症状起病程持续平均10~20年。

【遗传咨询】

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外显率高,达95%以上。如果患者活到80岁,其外显率可达100%。